2016年12月27日 15:36 來源:華人華僑歷史研究
一、新加坡人口發展狀況及中國大陸新移民社團的建立
近年來,新加坡的人口及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兩個趨向:一是人口出生率降低,二是人口老齡化嚴重。根據新加坡人口白皮書的數據,新加坡2013年總生育率是1.20。過去30年來,總生育率一直低于2.1的替代水平。同時,“新加坡公民人口在2012年進入一個轉折點。超過90萬名嬰兒潮人口(超過目前人口的四分之一)將成為銀發族。從2020年開始,每年退休的人數將超過剛步入社會工作的人數,勞動人口將會隨之減少。”這兩大趨勢對新加坡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而新加坡亦不可能像日本這類國家一樣,即便承受勞動力萎縮仍能保持一定增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表示,日本不歡迎外來移民,但仍能夠承受長時期的低迷增長,是因為擁有非常雄厚的儲備支撐。然而,“新加坡不能做這樣的選擇,因為我們承擔不起人口老化、經濟不振所帶來的后果。”因此,適度引進新移民特別是華人新移民成為政府的最佳選擇。政府決策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為了避免人口萎縮,每年將引進1.5萬-2.5萬新公民; 另一方面,加大收緊對永久居留權的頒授,促進其向落地生根的公民轉變。數據顯示,獲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權的人數,已從2008年高峰期的7.9萬人減至2013年的3萬人左右。
在這一背景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加坡中國新移民的數量開始增長。雖然沒有官方統計數據,但據謝美華估算,在2001—2009年新加坡接受的64萬華人移民中,來自中國的移民至少在30萬人以上。如果再加上1990—2000年的23 萬中國移民,那么,從1990年中新建交以來,來自中國 (包括港臺)的新加坡居民至少有50萬人以上,甚至可能達60萬人。 而新加坡國家人口與人才署2014年9月25日發布報告稱,截至當年6月底,新加坡總人口為547萬。 因此,中國新移民的數量已占本地人口十分之一比例。而隨著中國新移民數量的增長,各種新移民社團也逐漸建立并開始活躍起來。
就目前來看,中國大陸新移民成立的社團主要包括以下五類:一是綜合性社團,二是地緣性同鄉會,三是留學生社團,四是校友會,五是地緣性商會組織。其中前四類為非營利性社團,而商會則為登記在冊的營利組織。在第一類綜合性社團中,以成立較早、規模較大的華源會和天府會為代表。地緣性同鄉會則是近幾年來新加坡新移民群體非常突出的社團組織,從實體登記的同鄉會到虛擬的網絡老鄉會,林林總總成立了十多個。第三類留學生社團則以華新會為代表。第四類中國大陸高校在新加坡設立校友會也是近些年來高層次新移民群體中常見的現象。最后一類為地緣性的商會組織,這類組織多以中國大陸沿海經濟較發達省份的在新企業為主要構成成員,其中以浙江商會與廣東商會為代表。
二、新移民社團的基本情況
(一)兩大綜合性社團
新加坡中國大陸新移民社團中影響最大、人數也最多的當數天府會與華源會。前者成立最早,而后者會員最多。
天府會是中新建交以來最早在新加坡創立的新僑社團,1996年初創建,早期曾以川籍人士為主,但近年來不再區分會員來源地,成為一個以高學歷專業人士為主體的社團,在新加坡有一定的影響力。據筆者訪談資料,天府會創立者杜志強1991年來新,有一定的社會資源。與此同時,新加坡時任總理李光耀極其看好中國經濟前景,鼓勵新加坡前往中國投資。在這一大背景下,杜志強利用中新兩國的工作經驗與人際網絡,一方面介紹新加坡企業前往中國投資,另一方面介紹中國學生前往新加坡留學、工作。由于他曾工作于四川政府部門,因此,逢年過節四川省一些政府人員前往新加坡時會召集同鄉聚會,以他為中心的一些活動逐漸開展起來,天府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并發展壯大的。
華源會成立于2001年,是由來自中國各個省份的新一代移民所組成的社團。其宗旨是“協助會員更好地融入新加坡多元種族社會,促進會員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發揚互助友愛精神;促進會員與其他社團的友誼及交流;通過各類活動豐富會員及家人的業余生活;促進中新兩國的文化和商貿往來。”該會目前號稱有6000多名會員,被視作當地最大的新移民組織。創始人王泉成于1987年來新,創業成功后萌發了幫助中國新移民更快融入當地社會的念頭。目前該會下設八個小組,成立以來先后開展了八百多項有意義的活動,其中包括:針對工作人士的職場講座、面對家庭的節日慶祝、促進會員交流的聯誼等一系列幫助新移民團體更好融入新加坡生活和工作的各類型活動。
(二)地緣性同鄉會的繁盛
1.實體性同鄉會的成立。從2008年開始,新加坡本地開始涌現出一批以中國內陸省份為主的同鄉組織。與天府會與華源會相同,這些新興的地緣性社團主要履行三方面的職責與功能:一是幫助新移民融入,二是搭建商業網絡平臺,三是促進新加坡與來源地間的交流往來。關于這些社團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中國內地的行政區劃變更促使了一些社團成立,其來源地與新加坡本地同名社團有差異。如龍巖會館,本地已有一家成立于1938年的龍巖會館,那為何還要成立新的龍巖同鄉會呢?原因在于,1997年前,龍巖地區指人口約50萬人的新羅市,屬于縣級市。1997年福建省撤區建市,把龍巖市擴大至地級市,包括新羅區、漳平市(縣級市)以及永定縣、上杭縣、長汀縣、武平縣和連城縣。而已有龍巖會館會員只限于新羅區。因此根據新的行政區劃,龍巖市下轄的五個縣市至今仍沒有會館組織,這是組織新龍巖會館的最主要原因。二是這些小社團由于人數較少,建立時間短,與前述的兩大社團特別是天府會之間有密切的依附與協作關系。比如齊魯會便是在天府會的促動下成立的。由于其經濟力量弱小,很多活動基本依賴天府會的扶植。而杜志強本人,亦擔任天津會的顧問。這幾個社團在每年的千人中秋博餅活動、新春團拜活動中均有合作。
2. 虛擬同鄉會的繁盛與發展趨勢。近兩年來,隨著網絡交友軟件的普及,新加坡新移民的網上虛擬同鄉會突然爆發式增長起來。據筆者統計,截至2014年12月15日,新建的宗鄉群如下:上海人(105人),四川人(72),江蘇人(86),浙江人(56),山東人(105),江西人(19),福建人(31),湖南人(69),湖北人(64),廣東人(23),貴州人(4),北京人(18),遼寧人(27),山西人(8),陜西人(46),黑龍江人(5),西北人(57),安徽人(16),三江會館(江浙53),燕趙河北人(34),云南人(6),哈爾濱人(40)。這是非常保守的統計,各個群的總人數其實之后都有了很大的增長。譬如“安徽人”群從12月初創時的十幾人,現已有121人。群的數量也增長到34個。
可以預見的是,根據新加坡的法律,隨著人數不斷增加,這些虛擬社團很有可能注冊成正式社團。上述的貴州同鄉會、龍巖同鄉會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譬如貴州同鄉會,根據會長宋彬的介紹,QQ貴州老鄉群是同鄉會的雛形,通過這一網絡加上實體人際網絡,老鄉們開展過多次活動,在此基礎上,2013年該社團獲準正式成立。 當然,如此眾多的網上同鄉會內部發展狀態也非常不平衡,因此必定會經歷一個整合的過程,部分可能轉化為實體社團,而部分則會消寂。
(三)中國留學生社團——華新會的發展
華新會是新加坡第一個以中國籍大專院校學生和專業人士為對象的注冊社團。關于華新會的歷史有不小爭議。資料顯示,華新會最早是1999年新加坡國立大學(NUS)中國留學生創建的論壇HSBD。該論壇一開始就致力于為廣大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學習、事業發展提供咨詢和幫助。 2005年7月正式注冊成為非營利社團。但另有丁姓網友認為,華新會是從其1998年倡辦的新加坡第一份中國留學生中文雜志“華星”肇始。由于雜志入不敷出,他們尋求成本更小的網站,1999年11月注冊華新域名。此后,與上述HSBD論壇結合,華新網于2000年2月開始運營。無論起源如何,華新會發展速度非常快,正式注冊一年后,就有超過1萬的注冊用戶,目前仍是新加坡中國留學生最常用的網站之一。
實體化以來,華新網絡與實體功能相輔相成,活動也開始走向社會。社團主要活動包括:服務新生,為中國留學生量身訂做《華新新生寶典》;就業生活信息交流,不定期舉辦各種職場講座;慈善捐款,為留新病困學生提供支援;娛樂休閑等。 但其非營利性質也制約了其前景,廣告招標受到很大限制,社團財務及人事資源存在一定的發展短板。
(四)中國大陸高校新加坡校友會
根據社團登記資料,目前新加坡正式注冊的中國大陸高校校友會組織有20個左右。代表性的有華中科技大學新加坡校友會、中山大學新加坡校友會、哈工大新加坡校友會、天津大學校友會等。
此外,網絡校友會這兩年也開始出現,如“中國高校畢業生新加坡朋友圈”、“武漢高校畢業生新加坡朋友圈”等。這些校友會與一般社團相同,內部分工明確,承擔著聯絡校友、扶持其融入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隨著大陸高校與新加坡聯系的密切,主要是大陸高校近年來走國際化路線,與海外高校間的科技交流越來越密切,對海外人才的需求也明顯加大。這些校友會便成為人才流動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平臺與渠道。前者主要通過校友會發布正式的招聘信息,后者則通過個人渠道在校友會內“招兵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