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9日 09:01 來源:中國僑網
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付強)年輕一代僑胞為中國“穩中向好”經濟態勢吸引、回國參與創新創業;年事已高者受鄉愁引領、紛紛“落葉歸根”,促使歸僑僑眷人數近年來持續增長。
面對僑情變化,如何調整思路、更好為僑服務?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多名全國政協委員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用“理清需求、與時俱進”作為回應。
李仁真:當好樞紐“中介” 規避“水土不服”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湖北省委會副主委李仁真長期關注新歸僑群體。她指出,年輕一代歸僑是中國與海外溝通的新紐帶。他們在海外擁有大量高質量人脈資源,且多已融入當地主流社會;通過此類聯系,有助于中國聲音在海外更好傳播。
不過她也直言,思維方式、工作方法、生活習慣及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水土不服”在不同程度上困擾著新歸僑群體,影響創新創業成果,且不利于聯通中外作用的發揮。
李仁真建議,各級僑務部門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樞紐作用,持續完善為僑服務政策、為新歸僑事業發展搭建更多平臺,另一方面要扮演好“中介”角色,在戶口解決、工齡認定、家屬工作、子女就業、住房安置等方面協調統籌。
李仁真還指出,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部門以及高新技術園區等是高層次歸僑人才的重要集聚地,僑務部門應更加重視。
趙陽:加強針對性扶持 確保老有所養
中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突出,歸僑僑眷也受此影響。不少老人與海外就業子女長期分隔兩地,其“空巢”問題更甚國內同齡群體。
“他們的養老問題既關系切身利益,也影響著海外僑界對祖(籍)國的認同感和向心力。”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趙陽認為,做好歸僑僑眷養老工作不僅是國家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也是緊密團結廣大僑界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
他建議,首先應發揮各地公辦養老機構托底作用,為困難歸僑僑眷老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供養護理。其次,針對居家養老者,鼓勵地方政府以政府購買的方式實現助餐、助醫、助急等上門服務。此外,針對曾為中國做出突出貢獻的困難人士,趙陽也建議加大照顧力度。
舒心:為僑服務應與時俱進
“為僑服務不僅體現在意識層面,相關政策尤其要跟上。”全國政協委員、金澳集團董事局主席舒心對中新社記者說。
他表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歸僑僑眷個人、家庭、事業情況較以往變化明顯,對于涉僑服務的需求也有所改變,依法維權意識的增強就是具體表現之一。
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部分內容陳舊、概念模糊、可操作性不強,為維權帶來潛在阻力。
舒心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將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修訂工作提上日程,讓為僑服務與時俱進、助僑所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