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4日 14:38 來源:國僑辦網站
您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出的《關于改善僑界民生,解決僑界困難群眾生活難的建議》(第3765號)收悉,經商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現答復如下:
我國現有貧困歸僑僑眷117萬人,與其他貧困群體相比,他們分布更加分散、情況更加多樣,致貧原因也更加復雜。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僑務工作,關心困難歸僑僑眷的生產生活。國務院僑辦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始終將保障歸僑僑眷民生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積極加強對地方開展僑務扶貧工作的支持和指導。
近年來國務院僑辦會同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關于做好散居困難歸僑僑眷扶貧救助工作的意見》(國僑發〔2010〕10號)等一系列文件,推動各地將散居困難歸僑僑眷納入扶貧規劃,妥善解決貧困歸僑僑眷醫療、社保、生活救助、就業及子女教育等問題,有效解決了各地貧困歸僑僑眷的生活困難問題,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歸僑僑眷的關心愛護,在海內外產生了良好反響。
2016年7月,為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國務院僑辦召開了全國僑務扶貧工作會議,會后印發了《貧困歸僑僑眷脫貧攻堅五年計劃》,作為指導全國僑務扶貧工作的整體方案。會議要求各級政府僑務部門根據中央部署和要求,配合地方黨委政府和扶貧工作部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確保實現117萬貧困歸僑僑眷到2020年全部脫貧的目標。要求各級政府僑務部門在扶貧工作中始終堅持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的基本原則,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通過扶貧開發、培訓就業、教育扶貧、人才支持、公益扶貧、社會救助等手段對貧困歸僑僑眷進行幫扶,依托“僑愛工程”品牌引導更多僑捐資金向扶貧工作領域傾斜,實現精準發力,確保不落下一個貧困歸僑僑眷。
一、關于將貧困歸僑納入地方精準扶貧總體規劃、形成僑務扶貧體系的建議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十三五”脫貧攻堅任務作出全面部署。對于貧困歸僑僑眷這個特殊群體,國務院僑辦在《貧困歸僑僑眷脫貧攻堅五年計劃》中作出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僑務部門要圍繞全國扶貧工作中心任務,立足本職,準確定位,將貧困歸僑僑眷納入當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規劃的總盤子當中,納入建檔立卡精準脫貧的總框架中,將中央和各地方、各部門各項扶貧政策措施全面覆蓋到貧困歸僑僑眷的身上。要加強同各級扶貧工作部門的溝通和對接,建立統籌協調機制,爭取國家扶貧資源惠及貧困歸僑僑眷,推動形成各級政府僑務部門精準扶貧工作的強大合力。
各級政府僑務部門今后將繼續加強與有關職能部門的聯系溝通,密切跟蹤有關政策出臺,及時推動將貧困歸僑僑眷納入總體考慮,實現平等保護和適當照顧。
二、關于僑界困難群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建議
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國家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符合當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家庭,給予最低生活保障。根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以及其他配套政策文件,納入低保需要符合戶籍、家庭收入、家庭財產三個基本條件。僑界困難家庭,只要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均可以依法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街道)提出申請。對于“處于貧困線以下的僑界群眾”,仍需要依據困難群眾的戶籍狀況和當地低保制度的相關規定區別進行,選擇不同的救助項目。民政部將在下一步工作中,改進完善低保制度,加緊修訂《最低生活保障審核審批辦法(試行)》,規范低保對象認定,優化低保經辦管理流程,確保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針對生活貧困和有特殊困難的老歸僑,按照“根據特點、適當照顧”的原則,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華僑事務預算,用于幫扶救助困難歸僑僑眷,對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歸難僑或有特殊困難的老歸僑給予適當生活補助。多數省份及部分重點僑鄉地區還出臺了向貧困歸僑發放生活補貼的特殊照顧政策,由地方財政支出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逐年提高補貼標準。
今后各級政府僑務部門將重點關注絕對貧困的歸僑僑眷,對于在貧困線以上,但生活仍然相對困難,或因病、因學暫時困難的歸僑僑眷,也會及時納入工作視野。在落實普惠性扶貧政策的基礎上,貫徹“同等優先、適當照顧”的原則,做好拾遺補缺工作,做到重點人群重點幫扶,必要時采取特殊幫扶措施。
三、關于對僑界困難群眾進行幫扶救助的建議
醫療救助方面,目前,我國全民醫保體系初步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不斷擴大,貧困歸僑僑眷通過加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本醫療保障得到了較好的解決。通過基本醫療保障解決后,仍有困難的歸僑僑眷還可以通過大病保險制度獲得救助。近幾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5部門《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 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30號)、民政部、財政部等6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的通知》等政策進一步明確了醫療救助的對象范圍、救助方式和救助標準,拓展了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對象范圍。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與醫療救助制度的有效銜接,將使困難歸僑僑眷看病就醫得到更大便利。同時,國務院僑辦多年來積極協調動員各方力量,推動實施“僑愛工程—送溫暖醫療隊”,開展義診、送藥下鄉、醫務培訓等活動,支持僑鄉地區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為解決貧困歸僑僑眷就醫困難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臨時救助方面,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國發〔2014〕47號),在全國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明確了救助對象、救助標準、救助程序等內容。下一步,民政部將指導地方進一步完善臨時救助政策措施,細化對象范圍和認定條件,合理確定救助標準,不斷優化救助方式,提高救助的時效性和托底保障力度,并部署在全國全面推開“救急難”工作,探索解決包括僑界困難群眾在內的各類困難群眾遇到的急難個案問題。國務院僑辦也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加強對早期老歸僑,特別是農村無房戶、無生活來源、無人照料的“三無”特困歸僑的幫扶救助,多走訪多看望,積極引導海外鄉親捐資贍養;對有特殊困難的僑界困難群體,特別是因災因病等突發原因致貧致困的,及時安排發放救助經費,幫助其渡過難關。
四、關于解決貧困歸僑子女就學問題的建議
我國已全面實現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國家對包括貧困歸僑子女在內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營養改善計劃等資助政策。其他教育階段,建立健全全覆蓋的資助政策體系,資助力度逐年加大。一是在學前教育,對經批準設立的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予以資助。二是在普通高中教育,構建以國家助學金為主體,學校減免學費為補充,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資助政策體系,受助學生每年可享受1000-3000元的國家助學金。三是在中等職業教育,以國家助學金和國家免學費為主,頂崗實習、學校獎學金和減免學費為輔。四是在高等教育,已經形成以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校內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特殊困難補助、“綠色通道”的多元資助政策體系。符合條件的貧困歸僑子女可以通過各級各類的資助政策解決就學問題。
近年來國務院僑辦還通過“僑愛工程”平臺匯集各方力量和資源,推動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發放助學貸款、設立獎學助學金等,幫助貧困歸僑僑眷家庭的子女完成學業,幫助解決吃飯、穿衣、出行、住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五、關于開展歸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建議
為促進貧困歸僑僑眷就業,國務院僑辦指導支持各地政府僑務部門連續多年舉辦歸僑僑眷職業技能培訓,切實加大了對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的歸僑僑眷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幫助他們提高自謀職業、自我發展的能力,從2010年至今已經累計舉辦歸僑僑眷職業技能培訓班6700期,培訓約29萬人次,實現創業就業人數達14萬人。下一步,國務院僑辦將加強與政府、社會培訓機構的合作,建立勞務培訓基地,進行分類、分層次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貧困家庭勞動力掌握一門致富技能;鼓勵、引導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貧困歸僑僑眷取得創業小額貸款、扶貧貼息等政策扶持,為貧困歸僑僑眷脫貧創業降低資金門檻,解決創業資金難題。
目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在起草《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該制度的服務對象為城鄉全體就業人員和具備就業創業意愿的人員,其目的是為有培訓意愿的勞動者提供靈活多樣、規范有效的培訓服務,基本消除無技能從業現象。國務院僑辦將積極配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指導各地相關部門,加強對有勞動能力、無就業門路的困難歸僑的就業幫扶力度,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就業。
六、關于結對幫扶,建立僑務扶貧志愿者服務體系的建議
長期以來,僑務扶貧工作始終注重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國務院僑辦積極推動開展城鄉社區僑務工作,初步形成覆蓋歸僑僑眷較為集中地區的基層僑務工作網絡、較為完善的基層社區與貧困歸僑僑眷的聯系和服務制度,借助社區志愿者和各類社會組織開展經常性走訪慰問和關懷幫扶工作,在基層僑務部門力量不足的情況下,較好地解決了散居困難歸僑僑眷聯系幫扶問題。去年,國務院僑辦印發《貧困歸僑僑眷五年脫貧攻堅計劃》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僑務部門履行好統籌協調職能,善于借助社會力量、運用市場手段,充分調動僑資企業、涉僑基金會、社會組織、志愿者、困難歸僑僑眷個人的積極性,把國內國外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動員更多力量參與僑務扶貧。今后,各級政府僑務部門將繼續依托基層為僑服務工作網絡,進一步整合資源,積極支持扶貧志愿組織活動,鼓勵引導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志愿者隊伍將貧困歸僑僑眷納入其幫扶范圍,借助其力量組織開展面向貧困歸僑僑眷的專項扶貧救助活動。
雖然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為幫扶困難歸僑僑眷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與貧困歸僑僑眷的期望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工作力度、加大資源投入。您的建議對我們加強和改進僑務扶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今后,各級政府僑務部門將繼續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溝通,加大對貧困歸僑僑眷幫扶救助工作力度,幫助他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貧困歸僑僑眷的生活水平也一定會不斷提高。
感謝您對僑務工作的關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