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7日 17: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汕頭1月17日電 題:網絡媒體走轉改:一封僑批牽情絲,記憶遺產見證華僑海外奮斗史
記者 何路曼
著名詩人余光中在《鄉愁》中寫道,“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對于潮汕人來說,鄉愁則是一封封僑批,流淌著滾燙鄉情,記憶著美麗鄉愁。
1月16日,中新網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一行,走進座落于汕頭市區的僑批文物館,感受僑史,尋找有關僑鄉的記憶片段。
【見證: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
閩南人讀“信”為“批”,將“寄信”稱為“寄批”。僑批,是指華人華僑與家鄉眷屬在信件往來過程中所產生的書信、情況匯報、賬目和會看票據。
一封封的僑批見證了華僑的海外奮斗史,也是僑鄉歷史變遷的見證。座落于汕頭市區的僑批文物館是國內外創辦最早、規模最大、藏量最多、研究深入、成果顯著的集收藏、展示、研討于一身的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現館藏僑批約12.5萬件。
這些僑批獨一無二且意義重大,對19世紀和20世紀中國與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交往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013年6月19日,備受全球華人關注的“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是廣東誕生的首項世界記憶遺產。專家認為,僑批檔案能夠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與其真實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見性和完整性等息息相關。僑批記載翔實,系統性強,覆蓋面廣,是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
僑批主要分布在廣東潮汕、江門五邑、梅州及福建廈漳泉和福州等地,構成當時僑批檔案的約17萬份僑批中,來自廣東三大僑鄉的達到16萬件,包括潮汕僑批10萬余件、五邑僑批4萬余件、梅州僑批1萬多件,福建僑批約1萬件。
【記錄:民間的“百科全書”】
作為中國著名的僑鄉,近代時期,潮汕人就飄洋過海下“南洋”謀生。在海外謀生的潮人約1000多萬人,與潮汕本土人口相當,素有“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之譽。
當時,海外潮汕人希望將歷盡艱辛掙來的血汗錢寄回家鄉,贍養親人,僑批就是在當時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的情況下,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的匯款憑證。
由于來自民間,直接產生于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僑批就成了當時歷史的真實記錄。系統完整性強,涵蓋面廣,涉及當時的金融、郵政、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以及民眾的生活等領域,是資料翔實、內容豐富的海內外華僑華人社會和廣東僑鄉發展演變的“百科全書”,大大彌補了官方典籍文獻記載的不足。
“作為守門人,希望盡自己的力量把世界遺產保護下來。”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接受采訪時介紹,還有大量的僑批保存在民間,希望以電子數據的方式建立起僑批數據庫。
【載體:寫盡僑胞艱辛】
“批一封,銀二元”,早年流傳民間的歌謠,唱出“僑批”的重要。有僑就有批,遍布全世界的華僑,情系故里,一封封僑批,滿載先輩不盡的鄉愁,越過千山萬水送到親人手中。
在眾多留存下來的僑批中,有一封印度尼西亞陳君瑞在寄往潮汕僑屬的僑批,內夾以“難”為題的七言絕句,寫盡了僑胞出洋謀生的艱辛和對故鄉的思戀。
一個多世紀以來,僑批以它獨特的魅力,為海外華僑搭建了一座與家鄉父老溝通的橋梁,而僑批所涵蓋的多元文化也促進了近現代汕頭社會經濟的發展,更是汕頭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歷史佐證。
在僑批博物館中,一個歷經人間滄桑的市籃也被珍藏其中。1921年,20歲的陳英歆身背市籃,乘船遠行,赴泰謀生。23歲時,陳英歆又奉母親之命,背著這個市籃回鄉娶親。幾個月后,他惜別新婚妻子,再次登船漂洋過海到曼谷。1929年,這位二度過番的番客返回故里,從此在家侍奉老母,生兒育女。而這個市籃,也隨主人回到澄海隆都。僑眷陳鐘富將其二叔陳英歆的這只經歷人間滄桑的市籃贈予僑批文物館珍藏。
【傳承:為華僑搭建溝通橋梁】
“僑批維系了僑居國和主居國、華僑與僑眷、華僑和家鄉之間的關系,當華僑站穩腳跟,他們就開始對家鄉進行建設、投資、慈善、辦學。在很多關鍵的時刻,華僑通過僑批和僑匯,支援國家的建設”,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如是說。
世界記憶項目亞太地區委員會主席艾德蒙森說,僑批中所涉及的人群是一個成千上萬的人群,他們承載著東西方的交流并持續了數個世紀,留下了豐富的檔案,這些文件并不僅僅屬于他們自己,也屬于一個時代,屬于世界。
僑批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它所產生的精神、它的經營模式,在整個經濟過程里的貢獻已然留存下來。林慶熙說:“它給我們留下的遺產除了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還有僑批精神,這種精神體現了潮汕人的孝,他們在外拼搏,不忘家鄉。”
山有根、水有源、樹有本。沒有僑批實寄信封,就不能證實華僑從早期至今在每個時代的實況。(完)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