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2日 09: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 題:萬水千山“慰僑路”,歷久彌堅“四海情”
中新社記者 周欣嬡
春節期間赴海外進行慰僑訪演,從某個角度來說,算得上一件“苦差”。正月里,千家萬戶盡享難得的團圓與放松時間,他們卻要馬不停蹄,穿梭在各個國家與城市之間。
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蔡國慶分別有連續31年和26年的海外慰僑演出經歷。回憶過往訪演的種種“艱苦”,閻維文歷歷在目:“從前演出要等到僑胞餐館打烊,晚上12點才開始,場地只能安排在大學的階梯教室、操場或小禮堂”;蔡國慶也記得,代表團曾住過汽車旅館,吃著僑胞買來的盒飯,演出現場的音響會不時中斷。
可兩人非但沒將此視為苦差,自2009年,國僑辦推出“文化中國·四海同春”大型慰僑演出以來,反倒參加得更加積極,并享受其中。
“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是如今春節文化“走出去”三大國家級文化品牌之一。該訪演秉承精益求精的原則,網羅國內眾多表演藝術家與頂尖院團,因高規格、高水平的演出,被廣大華僑華人盛贊為“海外春晚”。
“四海同春”的品質之高,來源于演職人員對細節的不斷打磨。
2018年澳門場演出,雜技《肩上芭蕾》技驚四座。臺上,女演員孫藝娜在搭檔的雙肩與頭頂輕靈起舞;臺下,她曾為了完善表演,數度從搭檔肩上滑落,即便帶傷也咬牙堅持,一遍遍重復,不肯停歇。
大洋洲團一行,吉祥三寶的天籟之聲讓僑胞如癡如醉。媽媽烏日娜告訴記者,無論行程多緊,開聲練嗓、保持狀態都是三人每日必做的基本功。即便曲目相同,站位、眼神與動作也要反復確認。為讓服裝效果保持最好,她甚至一路自備掛燙機。
賈鴻宇是2018年“四海同春”歐洲團的燈光師。每場演出,他都要最早一撥來到劇場,檢查燈具數量和擺放位置。入行18年的他表示,海外各劇場設備參差不齊,必須在既有條件下,盡己所能呈現最佳舞臺效果。
“四海同春”的凝聚力之強,來源于每一位參與者的全情奉獻。
2018年香港場演出,負責接待演員的僑胞李麗娟幾乎每天都要工作12個小時。首演前夜,一名舞蹈演員排練時不小心扭傷腳踝,李麗娟立即放下手頭工作,陪著演員到醫院檢查,一等就是五個小時。
奧蘭多場演出,住在當地救世軍老年公寓的老僑胞們,義務參加了志愿者工作。這批年逾古稀的“工作人員”介紹自己時說,“我們送盒飯、收拾垃圾、為觀眾引座位,做的都是不起眼的事兒”,因為“沒想到自己七八十歲了,還能發光發熱”,他們做得格外認真。
“四海同春”的號召力之大,來源于藝術團與僑胞結下的深情厚誼。
“四海同春”老朋友、歌唱家呂薇描述她今年在倫敦場的演出時說,三首經典旋律后,觀眾仍不盡興,她即興清唱起粵語歌《萬水千山總是情》時,臺上臺下的合唱響徹劇場;“妹娃兒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呂薇在湖北民歌中發問,全場觀眾便齊聲應道,“我來推你嘛!”
閻維文說,為僑胞演出,像是與多年沒見的老朋友聊天。“你可以聽出鼓掌是禮節性的還是由衷的。我們在臺上,可以真切地感覺到僑胞們發自內心的渴望和開心。”
蔡國慶說,自己曾在歐洲訪演時腰椎間盤病發作。當地僑胞得悉后自發行動為他找藥。有老華僑連夜驅車從外省診所送來祖傳秘方的藥膏,“這一切一切都忘不了,那就是一份濃濃的親情。”
青年歌手諾爾曼表示,加入“四海同春”藝術團,讓她切身感受到華僑華人的期待何在,祖籍國對海外同胞的關心何在,藝術家前輩們的情懷何在。“這讓人無法不身受感染,每年都想跟‘四海同春’走更多的路,去看望更多的同胞。”(完)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