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7日 16:38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中國僑網(wǎng)7月17日電 據(jù)《歐洲時報》德國版微信公號“道德經(jīng)”報道,“舌尖上的中國”真的征服了全世界?外國人對中餐到底是啥情感?
德國最知名的問答網(wǎng)站GuteFrage上,有很多人提出了關(guān)于中餐的問題,也有很多人在下面給出了或客觀或犀利或“你確定不是在搞笑么”的答案。看看這些整理出的問答,了解一下,普通德國人究竟“中餐知多少”。
問:舊少林電影里總能看到和尚在吃白色的飯團,或者起碼看起來像飯團的東西,比如《少林十八銅人》。這個到底叫什么,哪里搞得到?
懂行答案:沒餡的是饅頭,有餡的是包子。只要去賣點心的中餐館都買得到。
冷爛欠答案:啊哈,那是饅頭,不過你在亞馬遜上可買不著呀買不著!
蠢萌答案:那是米球……樓主去買包糯米,按說明煮好(注:德國人還真是什么都要看說明呢),就可以捏成電影里的球狀啦!
問:如何自制中國炒面?求菜譜!炒面真是太太太好吃了,可是中餐館賣得太貴了。
深有共鳴的答案:這個謎團也困惑我們好久了……
挺像回事的答案:首先得去亞超買面條、醬油、魚露和蠔油(亞洲風味的秘訣,雖然味道很難聞,嘗起來真真是極好的)。然后一頭把雞肉片、洋蔥、胡蘿卜、蘑菇、雞蛋全都混起來倒進炒鍋,另一頭把面條煮好,控水,稍晚一點也倒進鍋里——簡單折騰折騰,再加點調(diào)料,完成!
問:為啥中餐館里的米飯總是有粘性的,聞起來也比超市里賣的米香?這跟米的品種還是做飯的技巧有關(guān)?
大忽悠答案:因為中餐館用的都是碎米,所以粘性很大,做出來也好吃。餐館總是能省則省嘛。我是個磨坊主,我很懂行的。
拆臺答案:看到樓上我也是笑了。這跟碎米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米飯的粘性主要跟淀粉含量、脫粒方式和做飯手法有關(guān)好嗎。
問:上次跟中國人吃飯,菜單上寫著“八種珍寶”,中國人的珍寶都是啥?
無心吐槽槽成蔭的答案:你說的那是八寶飯吧。
問:中餐館里的肉為什么全都又嫩又入味?我自己研究過,可總是不得其法。誰能幫幫我?
靠譜答案:這個問題我專門去亞超請教過。腌肉的關(guān)鍵是小蘇打,把肉加上油和小蘇打抓勻放一個小時,高溫快炒,肉就會又嫩又多汁。
問:為什么中餐館吃起來味道都差不多?我一度常去中餐館吃飯,發(fā)現(xiàn)炒飯、面條、豬肉、牛肉——所有菜式基本的味道都是相同的!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中餐館號稱自己才是最好的?
普通懂行答案:你覺得基礎味道相同,應該指的是醬油的味道,很多中國菜都會放這個。
懂行且狡猾的答案:因為世界各地的中餐館都會適應所在地的口味。柏林中餐館的味道跟阿姆斯特丹不同,紐約的中餐跟舊金山味道也不同。所以原汁原味的中國菜只有中國(和我的烹飪班)有喲。
超級懂行答案:因為大多數(shù)中餐館賣的都是德式改良中餐。我在中國生活過很多年,我保證,這邊的“中餐”跟地道的中餐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此外“中餐”這一說法也是不準確的,中國每個省的菜式風格都完全不同。好比如果人們把“西餐”一概而論,那難道英國菜、希臘菜和意大利菜就沒有區(qū)別了嗎?更何況中國比歐洲面積還大呢。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lián)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quán)所有 中國僑網(wǎng)技術(shù)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