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15:54 來源:環球時報
原標題:不滿被“釣魚執法” 倫敦唐人街在英國維權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倫敦唐人街會在5年后消失嗎?”每當看到網上有這樣的文章,倫敦唐人街的老華人和新移民就會很不服氣。倫敦唐人街里的商家已開始為圣誕節和中國春節忙活,希望能和氣生財。但對一些中餐館來說,這或許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因為專業廚師短缺,他們的生意近些年變得越來越難做。而鬧著“脫歐”的英國政府在技術移民的管控上毫不松口,甚至對中餐館搞起“突襲式檢查”和“釣魚執法”。今年夏天以來,英國移民管理部門和唐人街華人之間的矛盾一直不見緩和,前者至今還沒有給后者滿意的答復。這背后,折射出的是華人社會影響力的上升和海外維權的信心。
“中國通”支持華人抗議
無論是老移民,還是新生代華人移民,內心都希望倫敦唐人街的傳統文化能繼續留存下去。在倫敦唐人街中英文化交流機構“中國站”工作的馬蕭說,連讓英國人癡迷的披頭士樂隊成員都曾在唐人街留下過足跡。如果唐人街在這座城市消失,對英國人來說也是極大的遺憾。近日,最先曝光和抨擊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納辱華的亞裔模特米凱拉也在個人社交媒體上曬過去倫敦唐人街的照片,并用越南語發文稱“新年快樂”。
但倫敦唐人街今年遇到一些麻煩。英國移民執法部門7月突襲搜查當地中餐館的做法,引起華人的極大不滿。從一段社交網站上的視頻中可以看到,7月5日,英國移民局執法人員與唐人街的華人發生對峙。一名華人聾啞女性,由于不想看到在中餐館打工的同鄉被執法人員強行帶走調查,就躺在執法車輛前。執法人員稱要找非法勞工,而一些餐館業主抱怨,他們只是在盲目搜查。在場華人上前嘗試溝通,被執法人員推開,雙方的沖突變得更加激烈。讓當地華人感到不滿的是,這起事件發生前3天,內政部官員特意到唐人街座談,讓華人說一說對英國政府工作的看法。因此,當地華人對7月5日發生的一幕感到困惑:“究竟政府有沒有聽到華人的意見,雙方有沒有互信?”
當地華人決心不再沉默下去。7月24日,不光倫敦唐人街的華人,還有來自英國各地從事中餐業的華人,共計上千人,從唐人街出發,步行前往首相府和內政部門前示威。當天中午,倫敦唐人街各家餐館大門緊閉。據倫敦唐人街罷市抗議活動召集人胡沛成介紹,有保守黨議員說“中餐館雇主雇非法移民,把他們當奴隸”,這讓中餐館老板很反感,認為是無中生有。
華人的舉動引起英國社會的關注。家住倫敦的威爾遜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不知道中餐館用人的具體情況,但他深信一點,那就是倫敦是一個靠全球移民合力貢獻、打造出來的國際化大都市,所以華人的聲音應該被更多的人聽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教授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有著德國家庭背景,同時也是一位“中國通”。他認同示威華人在標語牌上寫的話,即“倫敦唐人街的這次非法移民檢查是一次‘釣魚執法’”。在王斯福看來,這是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自擔任內政大臣時起,就一直試圖營造的社會氛圍——這個充滿敵意的環境就是要對移民構成威懾。她的目標是一年減少10萬移民,但這對英國來說,并不現實。
中餐從業者“缺口一兩萬”
這并不是倫敦唐人街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件。2007年和2013年,因無法接受“過高頻率的突襲式搜查”,經營中餐館的華人也舉行過罷市抗議,但時間只有一兩個小時,抗議人群甚至都沒有走出唐人街。有人說,華人總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罷市游行只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意,于事無補。
唐人街華人這次勇于向英國社會大聲傳遞訴求,體現出以唐人街為代表的英國華人社會近年來的變化。英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英華人總數超過40萬。最早定居英國的華人,大多在19世紀中期來到倫敦、利物浦等少數幾個城市,靠洗衣業和餐飲業謀生。上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大批華人移民來自香港和廣東,幫助英國實現戰后重建。因此,很長時間以來,絕大多數唐人街餐館經營的都是粵菜,員工操持的多數都是粵語。
如今,中國內地新移民人數逐年增多。英國國家統計局今年6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在英國居住、但出生在中國的人有21.6萬,排在外國出生人口的第十位。這些人多數來自中國內地,主要從事國際貿易、金融、旅游以及教育等行業。盡管倫敦唐人街的華人仍以餐飲業為主,但經營的商家和菜品的口味都發生變化。早年的唐人街,商家需要接待的主顧是老華僑以及英國當地人,現在來自中國內地的留學生、商務人士和來英國旅游探親的內地訪客成為消費主力。所以,在很多倫敦的餐飲業從業者看來,中國經濟對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這也令他們感到舉行示威抗議更有底氣。
英國華人決心發起大規模抗議活動,也與英國今年遭遇的“疾風事件”有關,英國內政大臣安布爾·拉德為此引咎辭職。二戰結束后,大批來自加勒比地區的移民乘“帝國疾風”號船來到英國,參與這個國家重建。其中一些人由于之后無法提供在英居留證明文件,有的在患病后被英國公立醫療部門拒絕收治,有的甚至被驅逐出境。英國政府在巨大的輿論壓力面前,最終“認錯”,認可所有涉事移民及其家人的英國居留權。
支持華人爭取生存權益的維權機構認為,目前有多個族裔的團體對華人爭取自身權益表示支持,希望借此能讓英國政府加大改善對移民社群的態度。英國“黑人投票行動”聯合創始人伍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有130個黑人組織希望對華人社會表示支持,不希望華人成為英國移民政策打擊的新目標。
據胡沛成介紹,移民局官員答應會向內政部更高級別的官員反映,比如內政大臣,爭取讓他們的執法人員在執法時配備和使用音像記錄設備。華人社區這次不僅盯住移民局的調查進度,而且還希望英國主流社會切實認識到,現行的移民管控政策加上制定過高的薪資標準,是迫使中餐文化在英國消亡。
2018年的英國,正處在“脫歐”的重要歷史節點,而英國的移民政策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在過去20年,英國移民政策的變化已成為影響英國中餐口味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人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在英國發展的中餐業者來說,他們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沒有“米”,而是沒有足夠多的“巧婦”。
倫敦華埠商會主席鄧柱廷說,他有個朋友曾有9家餐館,如今全都關了,原因就是英國的中餐行業目前嚴重缺少具有專業素質的勞工。在他看來,“這方面的人才缺口,至少有一兩萬”。這意味著,英國政府如果重視中餐業,還可為英國創造上萬個就業機會。
“不爭取就永遠不會有改變”
“中餐大廚是高技術工種嗎?”對于這樣的問題,英國政治家也有些拿不準。英國國會下院議員、同時擔任住房、社區和地方政府事務大臣的布羅肯希爾坦言:“針對唐人街的勞工爭議,有很多人也在爭論,是否應該給這些餐飲業從業人員提供特殊簽證。我認為重要的是,英國立足發展餐飲業,因此會設置一些簽證考核標準。不僅針對中餐,對南亞的餐飲業也是如此。更明智的方法,就是英國通過簽證系統獲得技術人才,為我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這些政策在英國‘脫歐’后也是相同的。”而英國保守黨下院議員里斯·莫格認為,應該有更多英國本地人做那些低技術、低薪酬的工作,而不是外來人口,這樣的話,底層群體有了收入,生活水平也就提升了。
對于今年餐飲業勞工短缺,以及商家與當地移民執法部門的爭議問題,胡沛成相信事情不會不了了之。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要讓英國政府放寬移民條例,不會是一兩天內就會發生的事情,就算他們愿意,也需要有一個立法程序,至少要一兩年時間。但我們現在不爭取,就永遠也不可能看到改變。”
一些不愿意透露身份的華人表示,雖然中英兩國關系,尤其是經貿關系日漸增進,但當地華人的社會地位,尤其是社會影響力方面,較其他一些少數族群來說,仍有一定差距。加勒比移民社區早前通過“疾風事件”成功地為自己爭取到在英國的生存權益,而這也激勵著很多在英華人起而抗爭。
歐洲人真能做地道中餐嗎
根據英國市場消費研究機構NPD的調查,英國人目前每年花在叫外賣服務上的錢超過40億英鎊。即便是在競爭激烈的英國餐飲業市場上,中餐外賣的訂單數量在去年仍達到6.73億份之多,位居榜首。但在中餐受歡迎的背后,很多英國人其實對于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如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苦工作并不了解。對自己吃到的中餐,口味是不是正宗,他們同樣不清楚。有倫敦市民說:“最喜歡吃的‘中餐’就是日式咖喱味炸雞排配米飯。”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還有當地人說:“我對‘夏卷’始終難以割舍。”幾經提醒,這位英國人才明白,原來中餐里只有“春卷”。
面對英國政府的強硬立場,新生代華人餐飲從業者也在重新思考:未來的中餐該怎么做?讓誰來做?在倫敦東區格林尼治,賈翻同合伙人創辦的餐館10月正式對外營業。有著計算機專業留英生背景的賈翻,希望用在線營銷的模式,向當地市場提供具有高品質,同時在價格上也比較親民的中餐。
在賈翻自己設計的中央廚房里,雇的兩位員工都不是華人:一位來自英國的威爾士,一位來自中東歐的捷克。據來自捷克的姑娘介紹,她曾在捷克有過餐飲業的從業經歷,目前在中餐館工作并不覺得很難,因為所有的配菜都有英文說明,自己要做的就是記住每一個步驟。
賈翻相信,這種新式中餐的經營模式和用人模式,可以回避華人勞工簽證難辦的問題,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英國當地人為自己工作。這種促進當地人就業率的做法,自然是當地政府所樂見的。但歐洲人真的可以做出口味正宗的中餐嗎?對這樣的疑問,賈翻說:“這個問題我們的團隊早已經想好了。在未來,會安排英國員工定期前往中國學藝,用這種海外培訓的模式來培養中餐廚師。你必須面對現實,做出改變。”賈翻很同情在唐人街的同行,但他認為英國的中餐文化也到了要升級轉型的時候,傳統的經營模式早晚是要被淘汰的。
年輕一代華人,特別是新移民大都感到,傳統的唐人街文化,尤其是躋身于擁擠巷陌中的中餐館文化,想要長久保持下去并不容易。首先,英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發生很大變化。一些在倫敦唐人街里堅持從事餐飲業但創新不夠的華人對記者感慨,他們看到各行各業都在嘗試通過互聯網營銷的模式拓寬自己的市場,并且降低運營成本,而唐人街里延續的還是坐等顧客上門的生意模式。考慮到房租問題,他們更是傷透腦筋。和10年前相比,房租價格已漲了一倍,有的餐館年租金動輒超過30萬英鎊,是筆高昂的開支。
早些年利物浦的唐人街顯得很蕭條,主要是因為當地華人人氣下降,加上當地人又不常吃中餐,總感覺消費不起。這兩年,來自香港的投資計劃重振利物浦唐人街。從經濟角度考慮,當地唐人街的規劃或許更像是西方式的購物中心,而不再是純粹的傳統唐人街風格。不過,不管是當地華人,還是英國政府官員基本上都認為,“這已經是最務實的選擇”。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