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在线观看日本一区二区,99久久久精品无码,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搜 索
首頁 > 海外鄉情 > 正文

閩劇在外傳播史:臺上娓娓是鄉音 臺下比比是鄉心

2021年06月08日 16:18    來源:福建日報

  臺上娓娓是鄉音臺下比比是鄉心

  ——鄒自振教授談閩劇在外傳播史

  本報記者 謝海潮

  新編閩劇《荔枝換絳桃》

  閩都戲曲歷史悠久,不少劇目表現了福州人的風俗習慣、生活風貌,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對許多旅居海外的鄉親來說,閩劇最能慰藉思鄉之情!(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鄒自振教授認為,了解這一點,對閩都戲曲對外傳播的重要性就會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新賽樂”跨年加演

  李麗《菲律賓華語戲劇》云:“在爪哇,從1603年至1783年華商酬神做戲的活動從未間斷過,而且當地的華人富豪或賭場大亨還延聘漳、泉兩州樂工、優人,教導自己蓄養的婢女歌舞,日日演戲以娛嘉賓。”從中可見明中后期至清初,福建戲曲在爪哇一帶的流傳情況。

  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整個東南亞地區華僑總數已達100萬人以上,除暹羅(泰國)、真臘(柬埔寨)、安南(越南)外,祖籍福建的華僑占了多數。1840年之后,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中國大門。海禁一開,大量華商、華工涌向東南亞各國,華僑人數不斷增加,福州戲班也因東南亞華僑酬神、娛樂的需要而頻繁赴東南亞演出。

  1887年,清朝官員李鐘玨在《新嘉坡風土記》中記載了新加坡的戲園:“戲園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其四五處,小坡一二處,皆演粵劇,間有演閩劇、潮劇者,唯彼鄉人觀之。戲價最賤,每人不過三四占,合銀二三分,并無兩等價目!睆闹锌芍,在當時新加坡的戲園中已有福州戲曲的演出。

  1927年,福州“群芳女班”“上天仙”等戲班相繼赴新加坡。此年“新賽樂”戲班在廈門演出,聽聞此事,認為本班“劇目多,角色齊全,班譽也勝過‘上天仙’,如到新加坡,營業必勝于他”,故于1928年1月,“新賽樂”戲班一行70多人,由廈門搭海輪赴新加坡等地進行商業性演出,上演劇目有《劉香女游十殿》《封神榜》《陳靖姑》等。

  據史料記載,戲班到新加坡小坡“同樂園”演出時,“劇場門口掛上長一米、寬六十公分(厘米)的紅漆木牌,四周裝著燈光,中間寫著主要演員名字和劇名,光亮奪目,美麗堂皇”。新加坡演出后即到檳榔嶼,其中《火燒百雀寺》一本連演15天,不少人因排隊買不到票,只得買3塊錢一張的“黃魚票”。之后,“新賽樂”又到吉隆坡、安順、泗水、三寶山、大町洋等地演出。

  “新賽樂”此次演出,在新加坡6個月,在檳榔嶼4個月,在吉隆坡3個月,在安順20天,在印度尼西亞泗水、三寶山、大町洋6個月。返程時,又回檳榔嶼演出1個月、新加坡演出2個月,之后才抵達福州。東南亞觀眾達100多萬人次,“新賽樂”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

  “伸縮性”令人驚奇

  20世紀30年代以后,中國大陸赴東南亞演出的戲班大大減少。鄒自振分析原因:首先是受到中國抗戰以及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影響;其次是東南亞當局者為了保護本地影劇業,開始限制中國戲班的進入。

  凡事都有例外。1931年夏,新加坡華僑同鄉會派專人至福州,邀請葉奇官組織閩劇戲班出國演出。上文提及的“新賽樂”唱火東南亞一幕,當中的主要演員就包括葉奇官。葉奇官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亂不擋,兼演小生、花旦、武旦,故能欣然受聘并邀集莊鴻聲、趙猴子、施凱官等人組班赴新加坡演出。

  1938年初,葉奇官為了充實演員陣容,一度回國招聘,后因抗戰全面爆發,交通受阻而未能成行。另據吳田《地方戲劇在新加坡》一文記錄,1935年福州“民國風”班、1938年“賽樂天”班、1947年“復樂天”班赴新加坡演出。這幾個戲班“當是福州戲班”。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多年中,福建幾大劇種只有很少海外傳播的記載。1959年3月,閩劇著名藝人鄭奕奏、楊瑞英應印度尼西亞椰城玉融公會、萬隆玉融公會、梭羅玉融公會邀請,隨帶閩劇《追魚》《釵頭鳳》等赴印度尼西亞萬隆等地教戲6個月,培養男女演員20多人,使閩劇藝術在海外開花結果。

  “戲曲演出常常喚起東南亞華人濃濃的思鄉之情。”鄒自振說,比如新加坡的牛車水人民劇場自1969年建成以來,一直積極推動地方戲劇演出,新加坡本地許多戲劇團體都曾在這里演出過,特別是1972年舉行的地方戲曲觀摩大會,劇種包羅萬象,計有粵劇、潮劇、閩劇、漢劇、瓊劇和京劇等。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福建戲曲得風氣之先,陸續走出國門,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4年9月至10月,福州市閩劇院一團應新加坡華人社團邀請,首赴新加坡作商業性演出,共帶去7臺大戲和1臺折子戲,在新加坡麗宮戲院演出22場。

  葉漫天在新加坡《新明日報》發文稱:“中國福建省閩劇團在新加坡的高水平演出,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中國地方戲曲藝術的豐厚與瑰麗。首兩場的精彩演出,的確給人一種登山望遠的歡喜。我們不僅看到傳統劇目《珍珠塔》的典麗,也看到新編劇目《林則徐充軍》的磅礴;不僅看到這歷史悠久的劇種的深博,也看到它煥然發新的巨大潛力,能古能今,其伸縮性令人嘆為觀止。”

  兩岸“三山”傳佳話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上天仙”“新國風”等班社,先后7次應臺灣福州同鄉會的邀請,赴臺灣巡回演出于城鎮鄉村。其中,“新國風”于1936年初赴臺演出,此時閩班已正式改稱“閩劇”;1946年,該班二度赴臺。

  “舊賽樂”亦于1924年、1926年兩次赴臺,演出的劇目有的用福州方言演唱,有的唱“啰嗦”。鄒自振說,“啰嗦”即京腔,與福州方言對舉,當指語言上的京腔(官腔),與“京劇”不是同一概念!芭f賽樂”赴臺演出的劇目有《李世民游十殿》《辛十四娘》《九王赤珠》等,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臨別贈以“人格端心”“勇神威武”“名揚海外”等字樣的錦旗,對他們的演技和藝德給予高度贊揚。

  新中國成立前夕,福州三山閩劇社到臺灣各地演出,不料因時局的風云變幻,成為留在臺灣的少數最具實力的大陸地方劇種之一。直至1986年,76歲高齡的閩劇名丑薛亦銀第一個從臺灣回到福州定居,次年被聘為福州閩劇院一團藝術顧問。1988年,薛亦銀與李銘玉、林務夏、唐秀山等名角同臺演出閩劇傳統劇目《金龜記》,一時傳為佳話。

  1990年,陳湘琴(已故閩劇老生陳開明的女兒)引領臺灣三山閩劇社藝友回榕探親,福建閩劇老藝人之家為他們舉行隆重的歡迎會,并同臺演唱了《鞭蘆花》等閩劇經典唱段。

  1994年5月,福州市閩劇院一團赴臺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演出。這是時隔40多年后,閩劇專業劇團首次赴臺演出。劇團攜帶了《甘國寶過臺灣》《鳳凰山》《碧玉簪》等10臺大戲和4個折子戲,先后在臺北、桃園、基隆、臺中、臺南、高雄、花蓮、馬祖等地演出。馬祖全島為此放假兩天讓百姓看戲,可以說是盛況空前。

  “臺上娓娓是鄉音,臺下比比是鄉心。”鄒自振說,閩都戲曲利用鄉音,喚醒了在外鄉親的思鄉之心,在聯絡鄉誼、傳播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保護文化遺產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明顯的。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