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6日 15: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湛江6月13日電 題:僑鄉廣東湛江“鴨乸粽”:編織出來的家鄉惦記
中新社記者 梁盛
每年一度的端午節將至,在僑鄉廣東湛江市雷州、徐聞、遂溪、麻章等地,當地人總愛提前制作一種叫“鴨乸粽”的粽子,除了留以自家食用,大多數都是寄贈外地的親朋好友。
據經常往返于湛江、珠海、澳門三地的海味代理商黃生介紹,“鴨乸粽”是別具湛江地方風味的傳統食品,也是當地人過端午必吃的粽子。湛江人擅長編織蒲席,每到端午節前兩三天,村里的鄉親就去野外摘回簕古葉,撕掉葉子上的刺后洗凈,用織蒲席的手法,編織出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鴨乸”,有肥胖渾圓的身體,細長的脖子,頭、嘴、翅膀、尾巴都具備。待“鴨乸”“長成”后,再往它的屁股、肚子里填充餡料,這種粽子被當地人稱作“鴨乸粽”。用新鮮的簕古葉不僅可以保住粽子的原味,吃粽子的時候還能嘗到簕古葉的清香。
黃生還說,湛江人喜愛“鴨乸粽”,不僅是因為精美的外觀,奇特的味道,更在于那讓人念念不忘的故土情愫。他每次從湛江返回澳門,一些在工作中認識的老鄉,都囑咐要記得帶上一袋“鴨乸粽”給他們,說家鄉的“鴨乸粽”味道最“正”。
據了解,“鴨乸粽”的制作工序復雜,首先要將準備好的簕古葉去刺后洗干凈,挑選軟硬適中的葉片浸泡,將葉子沿著葉骨撕成同樣大小的兩片,在葉子頭部打一個結,用四片葉子開始交錯編織成“鴨乸”形狀。一切就緒之后,再把蛤蔞葉洗干凈切碎,用干鍋炒香,拌入米里,連同其他餡料一起“填鴨子”,最后還要將“鴨乸”的嘴巴封住,這樣才可以放進鍋里蒸煮。
根據個人喜好口味的不同,餡料可以是咸蛋黃、香菇、腌制的五花肉,也可以是雞肉、臘腸、蝦米,甚至野生木耳、栗子、鮑魚,但必須加上蛤螻葉和糯米翻炒。
長年在湛江市區北橋市場附近吆喝賣粽子的陳姨告訴記者,湛江“鴨乸粽”又稱“簕古粽”,傳承悠久,雖然其制作費時費力,手工熟練的人,也要差不多五分鐘才可以編織好一個“鴨乸”,但坊間依然樂此不疲。平時,她每天能賣出數十條“鴨乸粽”,每到端午節前幾天,都是供不應求。
“來光顧的以年長者居多,他們大多數是寄給在外地工作的家人、親友。煮熟后的‘鴨乸粽’味道濃香,且餡里用蛤螻葉作配料,吃起來清香可口,吃過的人,心里都愛惦記。”陳姨如是說。(完)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