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6日 15: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僑網蘇州6月16日電 題:懷揣社工夢想執著向前
作者 周建琳
曾心潮澎湃,也曾黯然失落,甚至想過放棄,但最終還是選擇向前奔跑。人生有愛,社工有“夢”。放棄211高校的教職工作,放棄可能留任高水平研究機構的機會,海歸博士陳維佳踏上了社工創業之路。
回國圓夢
如果說瑞典是陳維佳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站,那么蘇州下轄的太倉市就是他“一站到底”的城市。
“我在瑞典學習生活了4年。那時我住在一個當地人家里,房東的母親是一位社工,在一個心智障礙人士社區關愛中心工作。她們服務的專業性及傳遞出來的價值觀給了我巨大的震撼。”陳維佳回憶,從那時候起社工之夢就一直藏在他心里。
在瑞典讀博期間,陳維佳一直在做社會福利和社會政策的研究。但是“自己研究出來的理論、制度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執行落實”這個問題一直很困擾他。
2013年,陳維佳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從事社會政策研究。在此期間,他作為項目主要執行人來到太倉實施社科院與太倉市政府“創新社會治理實踐”研究項目。正是這個項目改變了陳維佳的人生軌跡。
“來到太倉后,我心里那顆夢想的種子突然迸發出來了,加上留學的經歷,讓我一下子找到了興奮點,我覺得這就是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事情。”2015年初,完成社科院博士后研究工作后,陳維佳辭去了原來的教職工作,作為一名“社會創客”落戶太倉,創辦了瑞恩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
不斷探索
“我們在項目的探索過程中,發現實務和研究其實是有巨大差別的。有段時間特別失落和絕望,甚至想放棄,感覺在黑暗中看不到一點亮光和希望。”陳維佳坦言,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社工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陳維佳的工作是專注于為參與式社區治理提供解決方案。主要通過運用專業社區社會工作方法,為居民搭建參與平臺,提升居民參與能力,促進社區多元治理,培育社區主體性,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太倉常豐社區是一個拆遷安置小區,很多社區居民以前住在村里,到了安置小區后,以前的社會連接都斷了,彼此之間都變得陌生、互不關心,小區秩序也比較差。”剛進駐常豐社區時的情景,陳維佳歷歷在目。
那時候,陳維佳每晚會在社區內設攤招募志愿者,卻有很多居民不理解,質疑他的行為。經過陳維佳的不斷努力,半年后,社區內的志愿者隊伍達到了100多人。通過陳維佳團隊搭建的平臺,小區居民開始關心社區,參與社區的治理。
“現在我們的業務主要有三塊:社區服務、社會化組織孵化、學校社會工作。”陳維佳介紹,目前,他們團隊的“瑞翼飛揚,正向成長”學校社會工作發展項目已入駐太倉五所學校,并實現“一校一社工”,該項目獲評第九屆林護杰出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獎。
執著向前
“現在應該是我創業的第三階段,探索出了工作的路徑,不會像以前那么焦慮了。”陳維佳稱,自己不僅是社會創業者,更是見證者。“剛來太倉的時間,這里的專業社工組織只有兩三家,現在發展到30多家,我也從一個人單槍匹馬到現在團隊里擁有62名專職社工。”
但“成長的煩惱”隨之而來。陳維佳表示,在這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社工可以說是打通了防疫期間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成為基層疫情防控工作的生力軍。讓這支原本有些“冷門”的社會力量迎來發展的“新機遇”,但亦面臨人才匱乏等煩惱。
“薪酬待遇較低、社會地位不高、發展空間不大等問題,都成為社工成長道路上的‘煩惱’。”陳維佳表示,社工組織在中國的發展僅有短短十多年時間。初生事物需要各方支持,現在相關政策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都是制約社工發展的主要瓶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像蘇州這樣經濟發達的城市,可以加大社工人才引入力度,甚至可以引進國際化社工人才。此外,還可以和瑞典等國家的社會化組織聯手合作。”陳維佳期待蘇州能為中國社工服務國際化做出了新的探索與貢獻。(完)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