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2日 09:53 來源:南方日報
從“散裝華文教育”起步到推廣中文、搭建規范教育平臺 “越來越多印尼人加入中文朋友圈”
近日,“2024魅力中國(廣東)——文化亞洲行”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推介會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行。潮陽英歌舞、舞龍表演、“魅力廣東圖片展”、“廣東民間藝術精品展”等精彩內容受到了觀眾歡迎。
2024“漢語橋”印度尼西亞賽區總決賽也于近日圓滿落幕。預計在8—10月,來自世界各地的大中小學生選手將來到中國參與今年的“漢語橋”系列中文比賽全球決賽。
2024年也是廣東向印尼派出第一支漢語教師培訓專家團以來的第24個年頭。現任印尼華文教育聯合總會(下稱“華教總會”)主席鄭潔珊說:“廣東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派員支持印尼華文教育的省份,對我們幫助很大。”
語言和文化是不同國家和民族間交流的橋梁,隨著中外交流日益頻繁,在共建“一帶一路”視野下,作為世界第二大國際通用語言的漢語,正成為越來越多外國朋友學習外語的重要選項。
海外華人最多的國家
華文教學曾一度中斷
對語合中心印尼沙希德教育基金會測試中心執行全國推廣總裁、印尼華教總會前主席連俊偉來說,2024年是他從事華文教育的第二個逢十之年。
2004年,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廖內省的連俊偉聽到中國公派漢語教師志愿者到來的消息,他下定決心,覺得是時候做點什么。同年,他開始興辦一個講授中文課程的幼兒園。在之后的10年內,他又相繼創辦了講授中文課程的小學和中學,并主持組織籌辦了本省的華文教育協調機構。
歷數20余年來印尼華文教育的篳路藍縷,來自祖籍國的幫助不僅是印尼華人的信心之源,也給當地華文教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軟硬件支持。
據印尼華教總會提供的資料數據,自2006年至2023年,印尼有700余名學生進入暨南大學、500余名學生進入華僑大學就讀對外漢語相關本科專業。自2004年以來,至少有620余名印尼學生赴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學習,歸國后參與印尼幼兒中文教育事業。
華教總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在各類獎學金支持下獲得到中國的學習機會外,每年在“請進來,走出去”項目中受到教育培訓的華文教師也相當可觀,為起步階段的印尼華文教育提供了關鍵的師資支持。
作為海外華人最多的國家,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印尼的華文教育曾中斷長達30余年。1998年后,各地遺留的華文教師都懷著迫切的心情希望復蘇華文教學,各地開始出現華文補習班及華文教育協調機構。
2005年,在中爪哇省省會三寶壟,各地的華文教育協調機構齊聚,決定成立印尼華文教育協調機構聯合秘書處,2018年更名為印尼華文教育聯合總會,即“華教總會”。
連俊偉曾任華教總會首任主席。他介紹,中國漢語教師志愿者最多的時候達到每年300—500人,由各省華文教育協調機構申報當年所需名額,由雅加達總會負責申請和分配漢語教師志愿者。
據印尼教育部前副部長法斯理·加拉在公開采訪中透露的數字,截至2018年,中國漢語教師和志愿者累計為印尼20個省份約120萬名學生提供了漢語課程。據印尼三語學校協會主席陳友明估算,2019年當年在各類學校、補習機構學習漢語的印尼學生有15萬人。
華文教育師資不穩定
部分學生學成“啞巴中文”
無論是從“教”還是“學”看,印尼的華文教育相比其他海外國家,狀況都難稱樂觀。
在2007年前,連俊偉辦的學校里一半的中文課教學是由志愿者承擔。
“由于歷史的原因,現在在做老師的那一代人,他們年輕的時候都無法學習漢語。”
連俊偉說,他小時候短暫地學習過中文。后來苦于無法得到進一步練習,他偷偷找到了一個接觸“最正宗漢語”的途徑——收聽印尼外的中文廣播電臺節目訊號。
他通過收音機學到最標準的音調和最通用的詞匯,還學會唱很多中文歌曲。晚上睡覺前,他常常根據廣播中的指導,用手指在空中練習漢字筆畫。
隨著中國對外漢語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印尼關系的日益密切,一些印尼中小學開始考慮直接到中國招聘漢語教師。
“與漢教志愿者不同,自由征聘的老師工資較高。”連俊偉介紹:“每跨國招聘一名教師,學校還要付出一筆手續費,用來解決簽證、教師準證等問題。”
從2000年開始,各地所組織的華文補習班學員,后來很多成為了本土華文教師中的骨干力量。
盡管“開源”情況逐漸好轉,但華文教育的師資又面臨著新的流出問題。
據介紹,由于中資企業變多,薪資水平高,所以不少老師離職去企業工作。擁有本科或碩士學歷、會中文的求職者,在中企可以拿到2000萬印尼盾(折合人民幣約8828元)的月薪,超出一般教師收入數倍。
除了師資問題外,由于缺少語言環境,許多印尼學生只能在課堂才有說漢語的機會。
連俊偉說:“我現在有一個班,兩年前開始由一位中文老師開始給他們上課,他們已經會用拼音互相給彼此發中文短信,用手機可以作一些簡單的溝通,但是叫他們開口說漢語就有點困難。”
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190余萬平方公里國土,人口約2.8億,有100多個民族,民族語言200多種,官方語言為印尼語。不同地區的人文社會環境十分多元。因此,就華文的學習環境而言,一些地區的學生可能學成了“啞巴中文”,而在印尼靠近馬來西亞等國的地區,人們因為從小一打開電視就可以收看鄰國的中文節目,漢語說得非常流利,但可能又完全看不懂漢字,連俊偉感慨。
對此,印尼華文教育一位資深專家說:“印尼的華文教育是‘散裝的’,許多同行是靠著各自的情懷在努力將華文傳承下去。”
參訪廣東知名中學
開建中文示范學校
為了解決師資及語言環境缺乏問題,今年6月,連俊偉帶領印尼萬隆市BPKPenabur播種教育基金會一行,到廣東參訪了兩所歷史悠久的知名中學。
“通過與中國學校建立友好關系,我們希望在萬隆開始建設一個中文示范學校,來破解當地學校華文教育的現實障礙。”
在BPKPenabur播種教育基金會支持下,從今年7月開始,該中文示范學校探索開設由中國教師線上講授、印尼本地教師線下輔助的,采取適合印尼文化背景教材的中文課程。
“在中文示范學校,我們準備每年舉辦幾次跨國校際交流活動,通過冬令營、夏令營、教師培訓、交換生等各種形式,營造校區內的中文氛圍、增加學生接觸中文世界的機會。”連俊偉介紹。
除了技術層面的困難,在印尼總體的社會環境下,族裔之間的區隔作為“房間中的大象”是華文教育推廣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印尼,華裔群體大約只占總人口的4%。”連俊偉說:“越來越多非華裔友族群體看重中文學習,但接觸不到足夠的課程資源。”
連俊偉解釋,印尼與中國隔海為鄰,隨著印尼和中國在經貿、文化方面的交流越來越密切,懂中文的人才競爭力優勢明顯。
“面對社會對華文教育的需求,我們希望打破僵局,搭建平臺,服務大家,也通過中文的推廣,讓大家更了解中華文化。”連俊偉說。
從華教總會卸任后,連俊偉接觸了印尼沙希德集團,并加入了沙希德教育基金會。
沙希德集團是一家對華友好的企業,其創始人蘇甘達尼被稱為中國和印尼人民的友好使者,在中國和印尼外交史上起過重要作用。
1985年7月5日,在中國和印尼關系凍結近20年的背景下,蘇甘達尼作為印尼工商會主席,代表印尼工商會,與中方代表在新加坡共同簽署了關于直接貿易的諒解備忘錄。
連俊偉受托代表沙希德教育基金會在印尼推廣多元華文教育。
他解釋:“如果第一個中文校區形成一個示范模式,那么以后每年可以有3—4所學校的合作,推廣這一模式。我們需要有一個數據說服教育管理部門,印尼社會對中文的需求確實比較大。未來,我們希望可以推動教育部門嘗試把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漢語教學近年來在世界各國持續升溫。據新華社報道,截至2023年5月,全球已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81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中文熱生動體現了中國機遇的巨大吸引力。
隨著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印尼的華文教育者們也在思考未來的發展道路該如何走下去。
“中國制造”在印尼已經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春節這類中國傳統節日在印尼已經被大眾接受。連俊偉介紹:“印尼友族會參與、觀看一些華人的文化活動,如舞龍舞獅的很多都是友族的孩子。”
鄭潔珊發現,一些友族對中文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印尼華文教育界相關人士介紹,“有些家長覺得要跟中國做生意,所以也會讓子女去歐美留學后再到中國讀一兩年。”
“語言是非常嚴肅的一種文化表達,語言教學必須是純正的。”連俊偉說。
因此他不滿于當下教學中出現的“會閱讀但不會說”的“啞巴漢語”,也反對學生滿足于使用“中印尼交雜”的“洋涇浜漢語”。他說,之所以來中國尋求與一些知名學校協商合作,孜孜以求在萬隆創辦“一個示范性的教學校區”,原因正在于此。
南方日報記者辛騰旋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