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在线观看日本一区二区,99久久久精品无码,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搜 索
首頁 > 工作動態 > 正文

海外華媒四川隆昌行:非遺跨越古今賦能鄉村振興

2024年07月06日 11: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內江7月6日電 (王利文 鄒蕾 蘭萍)“這些牌坊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和建筑藝術,每座牌坊背后都是故事。”面對四川隆昌這些規模大、種類齊全的石牌坊群,意大利僑網總編輯王衛平不禁感嘆道。

7月5日,四川內江,海外華文媒體一行走進隆昌石牌坊。記者 王磊 攝

  7月5日,“行走中國·2024海外華文媒體高層川渝行”走進四川內江隆昌市,來自19個國家的24家華文媒體在隆昌石牌坊、隆窯遺產博物館等地,深度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及其如何跨越古今賦能鄉村振興。

  坐落于川東南的內江隆昌,是連接巴蜀兩地千年古驛道上的“六路要沖”,無數縣州官吏紳商等在此地勒石豎碑、存坊作碣。如今,17座青石牌坊矗立于此,它們多建于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雕飾精美、寓意吉祥,是隆昌文化的獨特印記。2001年,這片古老的石牌坊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昌市也被命名“中國石牌坊之鄉”。

  “這些古跡和古建筑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必將引發海外華僑華人深刻共鳴。”王衛平解釋道,中國與意大利都是東西方文明古國,對于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作為海外華文媒體,應深思如何運用鏡頭和筆觸,將隆昌及四川的獨特文化風采傳揚至世界各地,讓更多海外華僑華人深刻了解先輩們的藝術成就和崇高氣節。

  隆昌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代浩波介紹說,近些年,隆昌市大力推動文化資源挖掘與保護工作,加大了對歷史文化遺跡、民俗文化傳統的保護利用,打造了隆窯遺產博物館等非遺體驗業態和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文化景點,文旅產業呈現“新氣象”。2023年,隆昌市旅游總收入達95.5億元,接待游客1370.3萬人次。

7月5日,四川內江,海外華文媒體一行在隆窯遺產博物館體驗制陶。記者 王磊 攝

  在探索石牌坊之后,海外華文媒體一行走進石燕橋鎮凈土村。在這片“土陶之鄉”,他們不僅欣賞到民間文化瑰寶,還親身體驗了制陶樂趣。

  隆昌土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至今已有超過1200年的深厚歷史。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和挖掘這一傳統文化,2023年,占地近4800平方米的隆窯遺產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內設有大師工作室、文創產品展示區以及非遺體驗空間等多個功能區,整合了土陶文物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研學交流和互動傳習等多種功能,為來訪者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和體驗隆昌土陶文化的全方位平臺。

  在專業陶藝師的指導下,華文媒體一行嘗試著用手工將柔軟的泥料塑形成簡單的器皿。“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制作過程看似簡單,卻極其考驗功底。”西班牙《歐洲僑聲報》副總編輯單璟一邊說,一邊小心翼翼地調整著泥土的形狀。

  單璟表示,陶藝是一種把技藝與美感完美融合的藝術形式,非常適合陶冶性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僅承載著民間的豐富故事和歷史的深刻記憶,還為隆昌鄉間帶去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她相信,在擁有休閑人文底蘊的四川,將文化旅游與陶藝體驗相融合,無疑具有著巨大發展潛力。

7月5日,四川內江,海外華文媒體一行走進隆昌石牌坊。記者 王磊 攝

  “這些非遺是中華民族精神和生活哲學的體現。”在南非《非洲時報》副總編輯孫想錄看來,隆昌石牌坊像一部部“立體史書”,見證了明清兩代的歷史滄桑;而土陶,則是中國傳統制陶工藝的瑰寶。他建議,加強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進一步活化鄉村文化資源,將助力于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為鄉村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完)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