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在线观看日本一区二区,99久久久精品无码,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搜 索
首頁 > 地方僑務 > 正文

廣東中山后山社區:僑夢筑馬山 岐水長流芳

2024年09月20日 13:29    來源:南方日報

  后山社區:僑夢筑馬山 岐水長流芳

  “萬頂中間螺髻青,人家環繞住升平。鶴汀鳧渚雖煙雨,長有漁歌牧笛聲。”元代香山知縣黃棠筆下的香山八景之“長洲煙雨”,也屬于中山市西區街道后山社區的浪漫。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東臨岐江、西靠馬山,后山社區自長洲社區分化而來,兩者同根同源。鐘靈毓秀,這片有著近700年歷史的土地,走出了一批又一批華僑華人與港澳鄉親,其中以近代知名報業家、小說家黃冷觀之子——香港著名教育家黃祖芬和著名書法家黃苗子為代表。超過千名的華僑與港澳鄉親,在后山社區深厚的文脈長河和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馬山靜默數百年,岐江河蜿蜒穿行,訴說著后山社區滄海桑田的變化。作為中山市最大的舊城連片改造項目,隨著馬山舊城改造項目的推進,后山片區將崛起為中山新地標,再現岐江商貿繁華。

  青山一道同云雨

  后山社區于宋末開基立村,自古隸屬于長洲社區。

  南宋時期,后山片區地處香山縣仁厚鄉轄下的海島,這個海島也是長洲村所在地。史料記載,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新會縣杜阮村進士黃憲奉命到安南(今越南),歸途遇颶風,漂至香山,回京復命后辭官遷居于長洲村,成為長洲、后山社區黃氏始祖。在后山社區戶籍姓氏最多的黃、梁、李、劉、何五大姓中,以黃姓居多。

  清道光年間,長洲村設東堡、西堡、北堡、松柏堡、石臺堡、后山堡。其中,東堡、后山堡與后來的后山社區同宗同源。1951年,長洲村劃分出東村、后山村,連同上閘、下閘、新沙街共5個自然村組成后山鄉。后經幾次合并、分化,至2002年,后山、長洲兩村改稱社區。

  地處岐江邊,兼容并包的后山社區自古人才輩出,是中山知名僑鄉。后山經聯社社長黃鑒培介紹,清末民初,為謀生計,大量后山人離開家鄉、遠渡重洋。據統計,截至2024年,僅在港澳地區的后山鄉親,就有上千人。

  一衣帶水難相忘,游子情深深似海。故土住在了游子心里,華僑和鄉親的寄托,回到了故土。漫步在后山社區,盡管現代都市形態隨處可見,但歷史洪流中的僑史、僑跡,依然鐫刻在時光里。

  華僑華人與港澳鄉親的力量,描繪著后山社區現代基礎設施的雛形。黃鑒培介紹,20世紀80—90年代,在港澳鄉親、華僑的捐資和村委自籌資金下,后山村先后建成后山小學、后山頤老院和后山幼兒園。其中,后山小學和后山頤老院更成為廣東省僑捐項目。在海外僑胞和港澳鄉親的推動下,后山社區實現了“幼有所教、老有所樂”。

  在后山華僑華人和港澳鄉親留下的歷史印記中,尤以黃家祖屋最為典型。

  黃家祖屋,即中山市西區街道后山大街61號民居,建于1928年。這是一座典型的具有中西風格的僑房:兩進帶后斗,為經典的磚木結構。走進細看,仍可見門廊檐板木雕人物、瑞獸、花鳥圖案栩栩如生,一個世紀前建造房屋的一磚一瓦,街上的人情風俗,仿若就在眼前。2012年,黃家祖屋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山河常在,人尤情深。經歷漫長歲月,一段段僑史,在后山社區的僑跡中、在后山人的口耳相傳中,娓娓道來。

  弦歌不輟‌桃李艷

  教育千秋業,樹人萬世功。積淀于后山社區深厚的人文底蘊,從中走出的華僑和港澳鄉親中,尤以教育家最為出名——香港著名教育家黃祖芬、澳門濠江中學原校長黃健,祖籍皆在后山社區。

  “這是黃健故居修整后,我們第一次來。”2024年5月的一個午后,黃健侄女黃創紅姐妹四人,來到后山大街74號的一棟建筑,佇立許久,難掩激動。

  這是修葺一新的黃健故居。近年來,黃創紅姐妹開啟了一份新的工作:把叔父黃健的事跡整理出來,自費印刷,用這樣的方式把這位教育家的故事傳出去。

  桑梓情深,潤澤后山。

  黃健生于1906年,其父黃佩秋是煙洲小學早期校長。受愛國思潮影響,黃健很早開始參加革命活動,在開展抗日宣傳的同時,興辦教育事業。1935年2月,黃健正式接辦濠江中學暨附屬小學。1947年,濠江中學由黃健夫人杜嵐主管。

  無獨有偶,同一時期在香港教育界產生重要影響的,還有另外一名教育家——同從后山社區走出去的黃祖芬。

  黃祖芬,長洲后山村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7月1日出生,為報業家和小說家黃冷觀的長子。少年時期,黃祖芬到香港入讀英文書院,隨后考入師范學院進修。1933年起,黃祖芬到其父所創辦的香港中華中學任教。1938年1月黃冷觀去世后,黃祖芬接任校長,終身致力教育事業。

  除了黃祖芬,其弟黃苗子,也是從后山走出去的知名漫畫家、書法家、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他廣泛吸收各種書法傳統,將古篆字、畫像磚、石刻瓦當等傳統文化藝術精華與繪畫構成的形式感巧妙結合,獨成“苗子體”書法,以篆隸最為精彩。

  1992年,黃苗子定居澳大利亞。但故鄉的發展,依然牽動著游子的心。2006年重修村志之時,黃苗子不辭盛情,題字《長洲村志》四個大字。翻開內頁,澳門濠江中學原校長杜嵐為村志所作題詞,依然在激勵著后山、長洲人:繼承優良傳統,培育一代新人。

  后山的一草一木,是華僑華人和港澳鄉親的牽掛;而身在海外和港澳的鄉親,同樣是后山人的牽掛。

  重陽將至,澳門中山西區聯誼會會長黃敏濤又將收到一封來自家鄉的邀請函。原來,為感念華僑華人和港澳鄉親所作貢獻,后山社區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約定:每逢清明節、后山四月八、老人節、重陽節前后,一定提早寄出家鄉邀請函,邀請港澳同胞和華僑回家看看、共敘鄉情。

  這是一份厚重的邀請。每每接到邀請函,黃敏濤定然極其重視,組織大批后山籍的澳門鄉親返回家鄉團聚。“我們每次發請帖給他,他都會積極組織澳門鄉親回家鄉,一般是安排60人。”談到黃敏濤,黃鑒培贊不絕口。

  多年來,黃敏濤始終心系家鄉發展,先后為后山捐贈約百萬元,用于家鄉發展。雖然身在澳門,但黃敏濤時刻牽掛著家鄉、關注著家鄉的發展,大力支持家鄉的老人福利和教育事業。除了每年參與并支持家鄉西區長洲、后山舉行的四月八敬老活動、敬老大會等活動外,黃敏濤還發動鄉親參與敬老慈善事業。

  在歲月長河中,后山人依舊保留著與港澳鄉親和海外華僑唇齒相依的鄉情。

  岐水流芳新潮涌

  萬頂中間螺髻青,人家環繞住升平。改革開放以來,后山人敢為人先,經濟建設一度騰飛。其間,得益于優良的地理環境、交通區位和僑胞及港澳鄉親的支持,后山社區的商業業態發展迅速,西苑廣場電腦城、利高廣場和富元彩虹裝飾城等大型商業體,一度領風氣之先。

  作為先發僑鄉,近年來,后山社區邁入城市更新步伐。西區街道城市建設和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后山社區舊改計劃,屬于中山市最大的舊城連片改造項目——西區馬山舊改項目范疇。

  作為中山市唯一納入省棚戶區改造的項目,2015年,馬山片區舊城改造項目正式啟動。西區街道城市建設和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預計總投資達150億元用于二級開發,將以“山水共生,城市客廳”為理念,著力打造商務、休閑于一體的發展空間,再現岐江河岸繁華。

  但馬山舊改項目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力求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西區街道已把馬山片區內的歷史遺存納入到馬山項目的建設計劃中,黃健故居、后山大街61號民居、玻璃廠煙囪等將盡可能活化利用,在征拆過程中,全力做好歷史文物的圍蔽保護,撥出專項資金安排日常管養。

  “在土地征收工作中,也有一些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對部分居民的簽約工作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西區街道城市建設和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

  2024年,隨著深中通道開通,在“大橋經濟”機遇下,馬山舊改項目將吸引更高層次的優質企業前來投資興業。馬山舊改項目,不僅改善了包括后山社區等地居民的居住環境,還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中山其他舊改以及城中村項目提供了可參考的寶貴經驗。

  當前,西區街道正全力推進馬山片區規劃調整、配套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力爭推動馬山項目逐步落地。馬山項目改造完成后,將依托馬山、岐江營造主題景區,發展豐富多樣的旅游路線。根據計劃,未來這一片區將結合黃健故居、黃氏大宗祠等歷史文化元素,創建文化產業展示的全新平臺。

  再現香山新八景,僑鄉后山,正奔赴一個全新的未來。

  特寫

  后山家國情:

  在港澳升起首面五星紅旗

  2024年9月3日,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下稱“橫琴學校”)開學。早上,這里就升起了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

  此刻,距離濠江中學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已經過去了近75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天,時任澳門濠江中學校長杜嵐毅然在澳門濠江中學升起了她親手縫制的五星紅旗,也是澳門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同一天,香港中華中學校長黃祖芬,在香港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兩所學校、一片丹心。這兩面為新中國所銘記的五星紅旗,與遠在中山西區街道的后山社區有著割不斷的聯系。

  杜嵐與黃祖芬,一個是后山人、澳門濠江中學原校長黃健的妻子,一個是后山文人世家走出來的教育家。

  “黃健老校長作為籌辦濠江中學的人之一,對濠江中學貢獻很大,也為澳門教育界愛國愛澳奠定了基礎,‘愛國愛澳,有教無類’的教學宗旨,在澳門教育界發揮著重要作用。”澳門濠江中學校長、黃健夫婦女婿尤端陽說,“杜嵐老校長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時,頂住了很大壓力。當時澳葡政府的警察問她為什么要升旗,她說‘我們新中國成立了,升這面五星紅旗是理所當然的’。”

  75年來,每逢國慶和校慶,濠江中學都會舉行隆重的升國旗儀式。

  興榮萬事人為首,俊杰熙熙教育來。愛國思想同樣貫穿了黃祖芬一生。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時,黃祖芬在香港中華中學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弦歌不輟‌桃李艷。在香港辦學多年,黃祖芬培養了大批愛國進步人士及社會棟梁。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等知名人士,皆為香港中華中學學生。

  黃祖芬一直關心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他曾捐資擴建家鄉的煙洲小學,又將自己的5000多冊私人藏書贈送給中山市圖書館。在中山市圖書館內,還特設黃祖芬藏書室收藏紀念。

  愛國教育的種子,仍留在后山、留在港澳鄉親心里。

  2000年,尤端陽從岳母杜嵐手中接下濠江中學校長的重任,把一直堅持舉行的升國旗儀式持續下去。

  “后山人在港澳的愛國之舉,教育意義很大。他們那個時候冒著生命危險在香港、澳門升起五星紅旗,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尤端陽說,“他們深知只有祖國強大了,海內外的中國人才能把腰桿挺起來。”

  聲音

  廣東華僑歷史學會會長、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研究員張應龍:

  把握“大橋時代”吸引更多年輕華僑創新創業

  馬山片區舊城更新過程中,港澳鄉親為項目順利開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廣東華僑歷史學會會長、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研究員張應龍認為,僑鄉后山社區的未來建設方向,主要是做好兩篇文章:

  一方面要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優良的華僑文化,用好黃家祖屋、黃健故居等歷史文化元素,把后山片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在教育領域的人文資源充分保護、挖掘和發揚出去;另一方面要利用深中通道建成通車等歷史性機遇,加強海內外聯系的紐帶,為更多海外僑胞加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山現代化建設牽線搭橋,吸引更多海外年輕一代華僑華人來后山創業發展。

  “目前,深中通道已經通車,為中山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也進一步拓展了中山對外交流渠道,其中華僑華人、港澳鄉親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力量。”張應龍表示,“當前,后山社區正在加速煥新,我們對后山與未來新一代海外僑胞與僑商的聯系持續加深,充滿期待。”

  足跡

  后山社區共有港澳鄉親1200多人,海外僑胞約300多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苑世敏 羅麗娟 通訊員 董菁菁

  策劃:張培發 統籌:羅麗娟

  來源:南方日報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