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15:22 來源:濟南日報
賡續嘉庚精神 濟南“僑二代”用教育延續傳承 用書畫鏈接紐帶
一身血脈跨越中國、印尼千公里,一筆書畫繪就家鄉泉城30年,一脈傳承將“華僑”的身份落實為鏈接中外的紐帶。
濟南泉城路背街的老巷子里,今年下半年新來了一個“僑二代”租客,他用自己的繪畫專業繪就出一本《畫說濟南》,將自己的血脈延續記錄成一部《舊時光》,把對文化傳承的熱愛和研究安置在盤下的這座老舊小院里潛心創作。他就是濟南市僑聯委員、濟南第二中學美術教師——張國華。
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記者在這個不足50平方米的小院子里,看到了嘉庚精神作為華僑旗幟、民族之光散落在百年后的星星閃爍。
“難約”的美術老師
“按照安排我每周三、四、五有課,一、三、五晚上要輔導專業生,下周有個僑聯的活動。”預約采訪濟南市僑聯委員代表張國華時,他的時間總是很滿,作為一名美術老師,他時刻把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放在首位。正如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的陳嘉庚先生一樣,他選擇成為一名老師,也是希望能發揮自身專長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路過繁華的泉城路,行經狹窄的鞭指巷,步行至雙忠祠街,百年的韻味在一路新舊交替的瓦房小院間流露出來,在其中一間不起眼的小院里,記者見到了這位畫過濟南歷史的“僑二代”。
“我叫張國華,是一名中學美術教師,國華兩字是我的父親從歸國華僑4個字里面選取的,他是1955年回國的印尼歸僑,他無悔于自己年輕時的選擇,也讓我們子女牢記歸國華僑們心系家國故土,投身祖國建設的歷史。”
濟南,這座父輩用青春投身祖國建設的城市,已經成為如張國華一般的“僑二代”和下一代子女的家鄉。
1997年大學畢業以后,學美術專業的張國華漸漸將創作方向轉向了養育他的這座城市,開始用文字和畫筆記錄這個城市的過往。參加工作后,作為生在濟南、長在濟南的一員,張國華將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寄托于走街串巷的采風中,用畫筆和文字為30年的城市變遷留下印記。“近年來城市發展特別快,這些老街巷消失的也比較多,所以這也是基于這種情結,我把工作室又設在了老城區。”在準備搬來時,張國華發現一些老石板被當作渣土進行清運,“這幾個臺階還是我們在渣土堆搶救的,一想到這些古城的舊物件要被當作垃圾清理,我就整晚睡不著,凌晨4點多起來寫了一個建議建言,7點多就提交了,得到了上級及時反饋。老城區現在拆下來的老的大石板全部編號得整整齊齊,便于后期舊物利用。”基于對老城區的了解和熟悉,張國華近三年來圍繞著古城保護民生等問題,建議建言40余篇。
2015年,記錄泉城歷史的繪本作品《畫說濟南》正式出版,成為了解和宣傳濟南文化獨特的名片。在他看來,很多新濟南人,包括老濟南人,并沒有很多時間轉轉濟南,更談不上了解濟南。“在濟南上學的學生要了解本土的文化,我也在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的鄉土情結、愛國情結,把《畫說濟南》開成校本課程,學生們都很感興趣。”如今作為濟南市僑聯委員,在對外友好交流活動中,張國華發揮美術特長,其畫作成為推介濟南、鏈接海內外華人華僑的文化交流紐帶。
“小華僑”的鄉愁
“周圍街坊鄰居都知道我爸爸是華僑,叫我‘小華僑’。”提起幼時的外號,張國華滿是驕傲。
作為從小在市僑聯的關愛關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張國華小時候經常能在節假日見到僑聯的叔叔阿姨來送米面糧油。“他們都很關系我的父親,想為他們這一代老僑多爭取點待遇。”
張國華的父親來自印度尼西亞,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向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發出“祖國需要你們”的號召,五湖四海的華人華僑響應召喚回國,其中就有張國華的父親張日安,他回到濟南后被分配到黃臺造紙廠成為一名技術工人,自此,就在濟南待了一輩子。
在張國華的記憶里,他的父親愛廠如家,對待廠里這些東西也像在家里一樣,特別勤儉,比如研究在生產中一些儀器的下腳料,怎么再次利用,為國家節省資金,也多次被單位評為先進生產者。
“我的父親話非常少,幾乎不講他之前的經歷,印度尼西亞對我而言一直充滿著神秘色彩。”兒子對父親的天然依賴讓幼時的張國華對父親的家鄉充滿向往,而父親臨終回印尼看看的遺愿也成為張國華代父還家的念想。
“他年輕的時候,覺得祖國是他的家鄉,幾代人的家鄉,他一定要回到祖國建設祖國;當他老了的時候,他的思念又從此地念及彼地,想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印尼,這是人之常情。”2017年,在濟南市僑聯的幫助下,張國華聯系上了在印尼的姑姑、姑父,在其父親離開故土65年以后,終替父親踏上了回鄉之旅。
回到濟南之后,張國華寫下了作為一名僑二代的真實成長歷程——《舊時光》。他認識的歸國“老僑”們,都像他父親一樣,分布在濟南各個工作單位,年輕的時候忘我的工作,和他一樣的僑二代在長大以后,對祖國、對僑聯的感情依然深厚。“像我們這樣的老僑子女,目前在各行各業都有,像我是教師,還有醫務工作者等等,他們對僑聯都有家人般的這種感情在里面,也在為僑界貢獻著力量。”
想促成一個“大單”
綿延千里路,一顆愛國心。
愛鄉愛國是弘揚嘉庚精神的核心,也是華僑生生不息的傳承。
張國華對僑聯的歸屬感在幫他找到印尼家人后感受到更為強烈。“我們僑二代長大了,有能力的時候,我們就要回報這個組織,如今我也成了僑聯大家庭的一員。”
2023年作為濟南市僑眷代表,張國華參加了第十一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參會期間他穿上了印尼表哥送的印尼傳統服飾巴迪克。“我把在人民大會堂前穿著這個民族服飾照片發給在印尼的親友團,因為他們也時刻關注著祖國的發展和變化,都為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驕傲。”
“同印尼的親人聯系上以后,他們對現在國內的發展也非常關注,因為印尼的發展相對慢一些,與中國的經濟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他們現在要和中國做生意,目前包括我的很多親戚都和國內有經濟往來。我印尼表哥他們一家人前一段時間到廣州旅游,他們也是邊旅游邊看有沒有合適的商機,據我了解,他們有迫切的愿望來中國學習漢語或者做生意,我也帶了一個想去印尼發展的朋友一起去和他們轉了轉。”張國華在中間發揮的就是一個橋梁作用,把印尼的資源介紹到國內,也把國內的好項目推薦到印尼。同時,他也在借僑聯委員去各地開會的機會介紹濟南的發展機會給外地的僑商。
作為濟南市僑聯委員、槐蔭區歷下區僑聯委員,張國華積極參與僑聯組織的慰問老僑、中國僑聯尋根之旅、市僑聯南下僑鄉學習等活動。
“今年是陳嘉庚一百周年誕辰,我參加了省僑聯關于弘揚嘉庚精神的一個書畫展,在創作中學習陳嘉庚先生的事跡,在思索陳嘉庚精神是什么。”
忠公、誠毅、勤儉、創新是陳嘉庚精神的核心內涵,這種精神激勵著廣大華僑積極參與祖國的各項事業,為祖國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
在張國華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建設是離不開老僑當年用青春投身祖國建設的那段歷史的,“身為僑二代,我們就更有責任和使命,把老僑們愛家、愛鄉愛國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牢記他們用青春投身祖國建設的初心。我也將用畫筆繼續講好家鄉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僑的故事。”
策劃:李永 張鋒
執行策劃:劉欽濤
記者:蘇曉萌
來源:濟南日報·愛濟南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